帝 师 之 乡
一、
渔越龙门
陈氏家普记载,族人陈淮明嘉靖十七年(1538年),第一个成为进士,从此开螺江陈氏的科甲之先。自明嘉靖十七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始,凡360年,“螺江陈氏”中进士的有21人之多,为福州地区所首屈一指。特
别鼎盛的是清同治、光绪年间,竟有10人。陈宝琛是同治七年进士,他的胞弟陈宝瑨和陈宝璐都是光绪十六年(1890年)进士,“兄弟三进士,同榜双夺魁”是“螺江陈氏”家族的殊荣。陈宝琛的3个胞弟陈宝琦、陈宝瑨、陈宝璜等也皆举人出身,时称“六子科甲”,显耀榕垣。陈宝琛不但“兄弟六科甲”,他的父亲陈承裘为清咸丰二年(1852年)进士,祖父陈景亮为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举人,曾祖父陈若霖为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进士……真可谓是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名领风骚数百年”。此外,在陈宝琛堂兄弟诸侄辈中还有许多“进士”和“举人”,最有趣的是光绪十六年除了宝瑨、宝璐“双进士”外,还有堂侄陈懋鼎也是“进士”。光绪二年(1876年),有陈琇莹、陈翥、陈懋侯等3人同榜进士,光绪十八年(1892年)有陈瑜、陈希贤等2人同榜进士。最后一个进士是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科的陈柏侯。
陈宝琛之后的“螺 江陈氏”族人,有的参加革命,成为革命的先驱;有的研究学问,成为专家学者。我们在“螺江陈氏宗祠”里看到许多当代陈氏著名人物的巨幅照片,其中有陆军中将陈长捷、海军中将陈庆甲、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、福建师大教授陈矩孙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、科学院院士陈彪、物理专家陈萀等等。据已知材料统计,“螺江陈氏”现任正教授和党政机关正处级以上的干部有61人之多,真可谓人才济济、星月交辉。
二、虎笔生辉
陈若霖(1759~1832)字宗觐,号望坡,乾隆五十二年(1787)进士。历云南、广东、河南、浙江巡抚,道光时官至刑部尚书,精律学,屡鞫疑狱。
陈若霖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,入文渊 阁参与校勘《四库全书》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授刑部主事,历任刑部奉天、山西、直隶、广西、四川等司主事、员外郎,累迁郎中。曾奉派总办秋审,充律例馆纂修,往各省复查案件,申理冤屈,明正典刑,受仁宗数次嘉奖。
嘉庆十三年(1808年),外放四川盐茶道,提为山东按察使。后历任广东、湖北、四川等省按察使。嘉庆二十年(1815年),升为云南巡抚,安抚土司,督办矿务,审核旧案,缉处逃犯,整肃边防。嘉庆二十二年(1817年),任广东巡抚兼两广总督,重修《广东通志》;在浙江巡抚任上,组织修筑山阴、上虞、萧山等地的塘堤水利工程;在河南巡抚任上,组织赈济灾害,并上奏缓征或减免钱粮。道光元年(1821年),升任湖广总督。当地胥吏敲诈勒索苗民,若霖认真肃清宿弊,在湖南凤凰厅等地,为屯户清厘归还,奉请朝廷减租,苗民十 分感谢。翌年,调任四川总督。道光四年(1824年)三月,授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事。不久,调任刑部尚书。若霖治狱慎重认真,不畏权势,秉公执法,深得百姓赞誉,屡受清帝奖励。若霖仕官在外,不忘桑梓,修贡院,修《福建通志》,葺治京都福州会馆和赈灾济贫等,都乐于捐助。道光十二年(1832年)因病乞归,病卒途中,归葬福州南郊北园山头岭。
壬子年(1852),陈若霖之孙陈承裘中进士,以刑部主事用,在浙江司行走。祖孙两人都曾授刑部主事之职。
三、 转凡成圣
点额之鲤。陈宝琛(1848~1935)字伯潜,号弢庵、陶庵。十三岁成县学秀才,十八岁中举,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(1868)科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光绪元年(1875年)擢翰林侍读,与学士张佩纶、通政使黄体芳、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,合称“清流四谏”。光绪六年(1880年),“清谏”之名日重,得慈禧皇太后赏识,充武英殿提调官。翌年,授翰林院侍讲学士,纂修《穆宗本纪》。光绪八年(1882年),授江西学政,重修白鹿洞书院。翌年,以校《穆宗毅皇帝圣训》奉旨议叙,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是一敢批“逆鳞”的清流健将,在慈禧禧开启言路的计划中青云直上。
当时,法兵侵犯越南,宝琛与张佩纶力荐唐炯、徐廷旭堪任军职。光绪十年(1884年),上“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”,并条陈筹饷、选
将、练兵、简器四事,主张“变化以尽利,任人以责实,筹饷以持久”,遂擢会办南洋事宜。后因原荐之唐、徐兵败受牵连,在慈禧关闭言路的计划中,清流只是她过河的卒子,上山的拐杖,最后必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向来以天下为私,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的“老佛爷”,当然不会忘记光绪初年陈宝琛在“庚辰午门案”和慈安“奉安东陵”两件事上对她的公然冒犯。清流健将陈宝琛遭部议连降五级处分,从此投闲家居。这就应了唐李白的诗:黄河三尺鲤,本在孟津居,点额不成龙,归来伴凡鱼。
转凡成圣。宋察元定《发微论》顺逆篇曰:“顺逆者,言乎其来去也。其来者何?水之所发,山之所起也。其去者何?乃水之所趋,山之所止是也。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有矣,不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未之有也。夫顺逆二路,如盲如聋,自非灼然有见,鲜不以逆为顺,以顺为逆者矣。要知顺山顺水者顺也,所谓来处来者是也。逆山逆水者逆也,所谓去处去者是也。立穴之法,要逆中取顺,顺中取逆,此一定之理,不可改易。若又推而广之,则龙有顺逆,脉有顺逆。顺龙之结穴者必逆,逆龙之结穴者必顺,此亦山川自然之势也。大抵论逆顺者,要知山川之大势,默定于数里之外,而后能辨顺逆于咫尺微茫之间,否则黑白混淆,以逆为顺,以顺为逆者多矣。”
螺江陈氏祖地其龙来自闽侯尚干五虎山,潜江过脉,翻身越起朝南,结鲤鱼拜祖之穴,门朝五虎,鲤鱼逆水而上,经迎乌龙江之水,闽江、乌龙江合于后,以鼓山为曜,成鲤鱼拜五虎之势,回龙拜祖为逆格。鱼跃龙门则成龙,寓意则为龙拜虎,此虎非彼虎,也就是人间母老虎。也就是说,对渔越龙门,科举及弟,为官为宦的陈家仕子,皇帝可怕,皇太后更可怕。
天道逆,人道顺。仕宦人家知道自己从那里来,在宦海中沉浮,掌握顺逆之道,保持阴阳平衡,了解逆格中出,在仕途之道要“听天命,尽人事”,陈宝琛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、内阁弼德顾大臣,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。他早年入翰林,直言敢谏,同张之洞、张佩纶、宝廷被誉称为“枢廷四谏官”,逆势而上,甚得宠信。同时,这也就阴阳失衡,形成阴阳亢奋,成孤阳不长,孤阴不生之势。
其祖陈若霖官居刑部尚书,官场软着落,免点额之忧,而陈宝琛成点额之鲤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,当时慈禧太后掌权,应了龙拜虎的形势,连降五级虽是遭部议处分,实则是太后旨意。掌握顺逆的平衡,阴阳的平衡,关键在于平衡。
光绪三十四年戊申(1908)十月,光绪,慈禧去世。以忠孝自励的陈宝琛闻讯悲恸赋诗,作《大行皇帝哀辞》与《大行太后哀辞》以志哀。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修炼,掌握顺逆的平衡,阴阳平衡的陈宝琛,在宣统元年(1909)年,62岁的陈宝琛接旨进京候命、复职,并经巡抚改授帝师之变,成为溥仪“智囊”和“灵魂”。
作者:桂生高岭 福建省易学研究会高级顾问
参考文献:
1、
蔡元定
发微论 宋
2、
张帆
末代帝师陈宝琛评传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、4
3、 螺江陈氏家谱 嘉庆庚辰年重镌
|